jump to navigation

文革艺术品 6月 1, 2008

Posted by 千字文 in 我思·我见.
trackback

  几年前,新加坡开了一间以“文革”为主题的餐馆。当时的新加坡人因为好奇心的驱使,餐馆刚开幕时门庭若市。一些本地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甚至穿了红卫兵的服装,参与了盛会。当时电视报道访问了一名新加坡外交界名人关于文革餐馆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历史是历史,饮食是饮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最近,又出席了一场有关文革艺术品的讲座。我并不是一个文革艺术品的爱好者,也不是收藏家。老实说,文革时代还有艺术品,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认知,文革把什么都革掉了,竟然还能有传世的艺术品,出于这样的一个好奇心,百闻不如一见,便去凑凑热闹。在讲座现场所分发的宣传品,其中有一段文字,也是历史已经过去,历史是历史,艺术是艺术,两者应该分开。

  当主持人做开场白时,也以骄傲的口气,说到文革的艺术品,让新加坡收藏家收藏了,为中国的艺术收藏尽了绵力,使到这些艺术品可以保存云云。

  纵观所谓的文革艺术品,是一些反映文革主题,包括了瓷制、陶制和泥制的人物塑像,还有瓷器和陶器,当然最为人称道的, 就是所谓7501瓷器,为毛泽东专门烧制的一批日常瓷器用品,包括了痰盂。这些瓷器因为是给文革总舵手使用,因此自然也染上了文革的元素。

  曾经负责烧制该批瓷器的其中一个负责人还特地从景德镇来参与这次的讲座。他在介绍这批瓷器的烧制历史时,下意识,不自觉的也表达了许多当时的恐惧和愤怒心理。

  恐惧的是,当时是处于文化大革命,这是中央下达的工程,不能稍有差池,因此使到参与该项工程的人士人心惶惶,恐怕性命不保。

  愤怒的是当时所保证给予的资金结果并没有到位,因此是变相的政府对普通百姓的巧取豪夺。更糟糕的是,等到瓷器都烧制好时,毛泽东却归天了,因此辛辛苦苦烧制好的瓷器只能库存起来,不知如何处理。

  以我对中国瓷器的粗浅了解,古代帝皇通过宫廷设置的官窑烧制的瓷器,除了作为日用品、奖赏品外,还作为宫廷各种大典的礼器,因此需要维持高水平,因为是要展现帝国之象。当然,因为要求高,对于瓷器工人的要求也是近乎残忍的。但是,这些官窑烧制的瓷器基本上和广大盲目残忍的政治运动是无关的,而且它们也变成了中华文化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分,变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是,所谓文革艺术品固然可能也是做得精美异常,可是这些染上许多文革受害者鲜血的艺术品,即使有多精美,它们能使到中华民族为之感到骄傲吗?


〖文革瓷器上的大字报〗

  环观近代历史,德国人不可能把纳粹时代的文物当作艺术品,犹太人不可能容忍有人将集中营的悲惨事迹当作艺术,似乎只有什么都可以的中国人,为了所谓艺术收藏的金钱利益,文革遗留下来的用品宣传品也当成了艺术品。可悲的是,新加坡的一些所谓收藏家也沾沾自喜,以保留了中国的“艺术品”而自豪。

  艺术的收藏有所谓的taste。在人道主义的面前,对于文革艺术品的赞颂,我认为是对文革受害者的一种不尊敬。一种对人道主义不尊敬的艺术,固然还是艺术,但是有taste吗?一个对本身历史阴暗面缺乏反省的民族,为了投资回报,什么都可以的态度,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会提升吗?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新加坡人,人文精神匮乏,把别人的历史伤痕当作一种赶新鲜赶潮流的事来炒作,似乎也有点不近人情。

  历史,尤其是负面的历史,真的可以和艺术分开吗?

  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是否只能反映正面的人文价值?

  赋有反面人文价值的文物可以算是艺术品吗?

  那家新加坡的文革餐馆虽然刚开始时轰轰烈烈,最终还是倒闭了。至于收藏在新加坡的这些所谓文革艺术品,尤其是那个痰盂,真的是艺术品吗?

  这些问题只有时间能够回答。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