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融入 4月 12, 2009

Posted by 千字文 in 城中事.
trackback

  和同学YM在席间听论辩滔滔,和YM一样的确佩服那些同学的语言与运用哲学思维的能力。尤其在快速的唇枪舌剑,刀来剑往之中,他们转换概念的敏捷与反驳的技巧,的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YM之后认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应该见贤思齐,学习他们处理复杂课题和抽象概念的思考能力。这一点我完全同意。

  “土生土长的学生能达到这样的思维水平吗?”这个想法也曾经在双方高亢的辩论声中停留在我头脑中几秒钟。可是曲终人散,冷静一想,我又有另一个角度的看法。

  一、高水平的哲学思维方法有多种,我希望真的要学习的话,不要只单一学习某一种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辩证思维。因为这又会带来思维的僵化与单一化,以致在看问题时兜圈子,作茧自缚。

  二、哲学或辩论思维不一定能解决人生、情感与社会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到底是帮了中国还是害了中国?新加坡解决问题的方法靠的又是哪种思维方式?解决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问题靠的应该又是哪种思维方式?

  三、为什么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在重要场合都要引用一两句唐诗宋词,颇有孔老夫子“不学诗,无以立”之势?是不是哲学或辩论思维有一点冷冰冰,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土生土长的本地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一些中国古典文学,成语俗语谚语等?

  四、对于中学生能运用抽象的哲学或论辩概念进行辩论,当然令人耳目一新。辩论自另有一套辩论会的标准。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身边的学生或同事跟我沟通时,动不动就跟我说:“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肯定晕倒在地。我还是推崇那种“温柔敦厚”,“就事论事”的方式。

  能代表学校出来辩论的学生必定是百里挑一,再加上老师苦心的训练,自然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高于一般人。这是不是就代表了所有新移民学生的素质?我没有答案。但是如果这能敲起警钟,让落后的急起直追,达到“质的飞跃”,当然两全其美,即使不能,总也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追求的吗?

评论»

1. 海峡客 - 4月 12, 2009

哈哈,今天报上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另一篇文章,批转咏梅一阅:

http://www.straitsblogs.com/2007/10/blog-post_03.html

2. 过路人 - 4月 12, 2009

让更多有才干的人加(融)入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就让那些在语言与运用哲学思维能力强的中国学生来刺激本地的学生,希望不久的将来本地的学生也能跟得上。

我就觉得我们土生的下一代不比来自中国的学生来得勤劳,主要是中国人口多,因此竞争比我们更激烈,但将来我们的下一代出到外面还是跟他们竞争,还不如从小就让他们看到别人的真正实力。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