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价值观:绝对与相对 11月 30, 2007

Posted by 千字文 in 我思·我见.
trackback

  随着新加坡的社会越来越开放,言论越来越自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在起变化。

  过去较为纯朴的年代,是绝对价值观较为盛行的年代。新加坡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这些绝对的价值观在起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是非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过去我们认为是绝对的,现在都渐渐变成了相对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解放思想的禁锢。

  问题是,当一个社会把任何绝对的价值观都变成了相对的,这就可能会腐蚀社会的基础。如果不小心,大厦可能会为此而倾倒。当每一个议题不管是对是错,都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衡量解读时,我们可能就培养了许多无可适从,虚无飘渺的新一代,他们无所不信,又无所不可信。这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不是一个正面的发展。

  可是对某些人,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如果社会相对价值观大行其道,一些有心人就能趁机混水摸鱼,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黑白不分,是非不辨,搞得每个人晕头转向,不知道要相信什么,或什么都相信,最后发现大势已去时,已经太迟了。

  殷鉴不远,台湾就是一个身受相对价值观泛滥之害的最佳写照。美其名为言论自由,很多所谓名嘴却是靠发表耸人听闻的伟(伪)论混口饭吃,管他什么是非黑白。但老实说,作为新加坡人,当作娱乐,政治综艺节目看看热闹还可以,如果做民调认真问有多少新加坡人愿意新加坡变成这样的社会,每天为一个议题吵翻天,我相信赞成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可是,有一些迹象显示新加坡有一些层面正慢慢的被腐蚀。首先,我们开始有一些所谓议论式的媒体节目或新闻报导,参与的人似乎有意无意的也采取相对价值观式的论述方式,引发争论。例如不久前的黄娜事件,由于新闻报导的推波助澜,竟有双方阵营的人士为阿豪该不该被判死刑在法庭外大演铁公鸡。又如一些议论性的节目,一件本是是非分明的事件,竟被讲得是非模糊不清。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设身处地”。讲到后来,重点变成是如何或有没有“设身处地”,事件本身的对错反而变成次要了。当然,采取这样针锋相对的论述方式方能引人注目,达到商业目的,可是作为一个对民众有影响力的节目或报导,它们还是需负起教化的责任。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相对的价值观固然适应现代的开放社会,但是我们不能只为了要展示一家之言,而放松了教化的责任。不要忘记在提供一个相对的价值观之外,我们也需要绝对的价值观来维持社会对是非黑白的正确判断。

评论»

1. 芒果安娣 - 12月 13, 2007

同意你文章所述

2. 千字文 - 12月 13, 2007

Hello Aunty!
您好!最近的一些“作文”内容的确有些heavy,承蒙认同,感激!

3.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 - 12月 15, 2007

教汉语的老师(忘了名字)说过,语言(尤其是口语)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人能规定的。个人觉得价值观也是如此。你可也感叹道德沦丧,道德依旧沦丧。我们能批判世界,拥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但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否定已经存在的世界。

我比较相信相对的世界。我不相信真理是绝对的 。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东西: http://clang13.multiply.com/reviews/item/5

你谈台湾的角度很“新加坡”。阿扁提倡“台湾入联(合国)”,有新加坡人说马英九这样理性的人,为什么要跟阿扁一样玩这游戏,谈“台湾返联(合国)”。台湾有台湾的状况,你得不到民众支持,当不了总统,你什么X(自动消音)都不用说。这样的理性有用吗?这样的新加坡的理性不适合用于感性的台湾。

民主是由盲点的。你不得不承认有些民众是盲目的。但是吊诡的是,就是这些盲点和盲目的民众,使民主有继续向前的动力。转引自
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25

4. 千字文 - 12月 15, 2007

谢谢指教 :)

5. 芒果安娣 - 12月 18, 2007

楼上3号楼主:
花一大堆时间物力去推动,结果是盲目的民主越推越盲,盲掉了还能做舍?

6.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 - 12月 19, 2007

芒果安娣
我說民众盲目,而且是“有些”民众盲目,不是民主盲目。
如果你先假設民主是盲目的,過後來證明民主是越推越盲。這樣的論證實沒有效的。
我想我們的channel,可能有些不一樣。注意,我是說“可能”,我沒有肯定我們的channel是“一定”是不一樣。
不過,還是要謝謝指教。 :p

7. 芒果安娣 - 12月 19, 2007

安娣的channel很简单:吸收人家民主的精华而非吸收人家民主的垃圾。安娣我在家是非常讲民主的,哈哈!

8.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 - 12月 20, 2007

“吸收人家民主的精华而非吸收人家民主的垃圾”是理想境界,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状况。唉…可惜我们不是活在天堂。所有的东西一定会有好与坏的部分。我们真的不是活在天堂…

9. 芒果安娣 - 12月 20, 2007

可以选择靠天堂近一点。

10. 柳辉 - 12月 22, 2007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恩,同学,你也来啦!欢迎(虽然有点喧宾夺主)!

我们学长的文章真的很值得一读再读,对不?

芒果安娣:同意你的那句话“可以选择靠天堂近一点”。非常百分之一百掏心掏肺地同意!

“教汉语的老师(忘了名字)说过,语言(尤其是口语)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人能规定的。个人觉得价值观也是如此。你可也感叹道德沦丧,道德依旧沦丧。我们能批判世界,拥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但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否定已经存在的世界。” 

是不是李子玲老师?或是梁秉赋老师?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并认同C.S. Lewis在他的那本“Mere Christianity”前面几章探讨道德观的论点和论述方式。有机会不妨去看看。

我去查查有没有中文版,因为说真的,他的英文对我来说有点“吃力”,我到现在还是没办法读到完全书。正在努力中。

啊,查到了。有两个名字:《反璞归真》或《如此基督教》。个人比较喜欢第一个译名。

http://cclw.net/soul/fpgz/index.htm

抄录简介如下:
英国文学界巨擎鲁益士(C.S.Lewis),一生写过不少的书,有学术着作,也有童话。一九六四年冬谢世后,叁十年来,以他的生平和作品为题材的书,数目早已多过他自己的着作。

  一九九四年,以他的信仰生活和与达韦曼女士迟来且短暂的坚贞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传记电影〈幽谷之旅〉(Shadow lands)在全球上映,故事感人,本已畅销的鲁氏着作,开始供不应求。

  其中最受欢迎也影响知识界最巨的一本,就是现在译为中文出版的《返璞归真》,英文原着已印行数百万册,神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读它,小学教师、家庭主妇也读它。

  毫无疑问,鲁氏是本世纪具领导地位的基督徒作家兼思想家。伦敦〈泰唔士报〉说他能“将神学写得既吸引又迷人,令读者陶醉其中。”

  本书是他二次大战期间,环绕同一主题所作的“广播专题讲话”,由英国广播电台BBC播送。目的是将“各时代差不多所有的基督徒都坚守的信仰加以阐述,并为之辩解”。书中名句为人引用之多,殊少其匹。

  鲁益士一八九八年出生北爱尔兰,父为律师,母为牧师之女。他的全名为Clive Staples Lewis,但他四岁时自己拣了“杰克西”(Jacksie)做他的名字。从此家人和朋友都以此名称呼他。为了简单,都叫他做杰克(Jack)。

  童年时代,父母每年都带他去海滨度假。美食、美景和爱护他的父母成为他后来在书中所说的“童年的福气”。他将儿童时代所生活的美丽花园与景色写入作品中,象征爱情,神秘与不朽的生命。

  他家中到处是书,每间房都堆得满满的。他后来写道,“在大雨无休无止地落个不停的下午,我爱从书架上将书一本本的取下来,总可以找到一本我喜欢读的新书,就像在田野散步,总可以找到一片新叶一样。”他喜读的书多为小说,传记与历史,有《小人国游记》,也有马克吐温的幽默小品,尤其喜欢英国着名幽默杂志《笨拙》周刊里头的动物漫画。他写童话,从这里得到灵感。

  八岁大,杰克的母亲因患癌接受手术,他跪下为母亲痊愈祷告。像他日后所说的,那时“既不是把上帝当救主,也非审判官,而是一位魔术师”,因为他相信凭信心的祈祷有效力。

  他的母亲复原得很快,但两个月后,癌病复发,不久逝世,正好是他父亲45岁生日那天。

  在这段时间内他当然不断祷告;他后来承认,这位魔术师不管事,“而我祷告时,既无爱心,也对上帝毫无敬畏之心。”

  但慈母的逝去使他觉得“人间一切快乐、宁静都迅速消失,我失去了安全感,像一个大洲沉入海里。”

  他十岁入校读书,见校长动不动就用 条打学生,十分震惊;但在主日的两堂教会崇拜中找到安慰。他首次接触到核心基督信仰,开始真心诚意读圣经,向天父祈祷。另一方面,他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除了圣经,也读H.C.威尔斯的科学小,柯南道弥写的《福尔摩斯侦探集》,以及夏嘉德写的《所罗门王宝藏》等。

  两年后,学校因校长神经失常而关闭,他才得到解脱,转入另一间小学。他说他的教育现在才真正开始。不过小杰克在这里接触到一些异教和迷信色彩浓厚的异端,并为之吸引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他后来把这叫做“天路客的后退”。这段时日,他醉心于阅读神话作品,并且开始写小诗。

  十五岁获奖学金,进马尔文公立学院攻读。学校规矩甚严,课程枯燥,但他的班主任却是位十分风趣的老师。“他是最早教我怎样朗诵诗,把感情投入的人。”他开始阅读罗马诗人味吉尔,贺莱士等人的诗作。进而读密尔顿和叶慈的作品。

  在这间学校读了一年,转往英格兰随名师柯伯特黎克习文学,上课仅两天,就将荷马的史诗读完。他十分敬重这位老师,也喜欢他的教学方法。

  以后叁年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他说他老师的家简直是座书城,是个读书的乐园。他在这里开始习希腊与拉丁文,广泛阅读难数名着。他说,“我文学上的好奇心有多浓,便可以读到几多我要读的书,空间可说无限广阔。”

  1914年12月6日,他接受教会的坚信礼,首次用圣餐,他后来写道,“我完全不相信,我在吃在唱我自己的罪。我不能明白我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我明白我是用隆重得不得了的庄严态度来说谎。”他承认是为了取悦父亲才正式进入教会。

  他现在真正接受的却是不可知主义,他认为“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神话,都是人自己的发明。”但这也是他的才华开始为他的老师和朋友赏识的时期:他的老师柯伯特黎克说,“他是我已教过的学生中读古典名着最多的人,也是我所见过的 译希腊剧作最聪明的学生。”柯氏力劝他的父亲送他去念大学。

  这间大学就是牛津。“这里的一切远超过我最大胆的梦。”他写信给父亲时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地方。”这是1916年12月的事,他才19岁。他通过奖学金考试,《泰晤士报》刊出获奖者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那里。入读的学院是建于1249年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是牛津大学最早的一个学院。诗人雪莱在这里读过书。

  他虽取得奖学金,仍须参加牛津的入学试,而“初级算术”是其中必考的一张试卷。他对算术可说一窍不通,又回到柯老师那里去恶性补习。

  这时,第一次大战打得如火如荼,英国实施征兵制度,年清的鲁益士原籍爱尔兰,本可免役,但他愿作志愿兵。大学学院收了他入学。他通过学院的军官训练营登记入伍,后担任森语塞轻步兵第叁营的中尉,转战欧陆。欧战快结束前,为炸弹所伤,被送返伦敦入院治疗。是年12月解甲,次年一月重返牛津。

  两个月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在困绑中的灵》出版,给他写作生涯极大鼓舞。他在校成绩优异,屡获甲等荣誉奖。1925年春,入选牛津大学的麦大伦学院(Magdalen College)英国语文院士。是年十月,他搬进学院居住,成为他以后叁十年的家。

  在这里,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大半为无神论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越大,离开基督信仰也越远。但在此关键时刻,他遇到两个人,一位是N.柯格希尔,牛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有当时“最睿智也见闻最广之人”的称誉;他是个基督徒。另一位是J.R.R.托尔金,牛津大学安格鲁撒克逊讲座教授,也是基督徒。在二人的影响下,他开始经历1600年前圣奥古斯丁的历练:“我不爱甚么,但我内心已有股力量要去爱;我内心深藏有需要,我恨自己不去需要…”

  鲁氏逐渐改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者说,他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像一个雪人,现在开始融解,从我的背部融起,一点一滴地泻下,我不喜欢那感觉…”

  终至有一天,他承认上帝的确存在,要他完全投降,从黑暗中跳出来。1929年复活节,鲁氏“痛改前非,承认上帝是上帝。我跪下,我祷告,那晚,我很可能是全英国最丧气也最不情愿但却回头了的浪子。”

  他的哥哥华尼在他逝世后追忆这段日子时说,“杰克的回归基督得到新生命,不是一种突然的跃进,而是从长年心灵的疾病,缓慢地逐渐地籍着将息而康复。他这‘病’起源于童年,在僵硬的宗教规例和空洞的教会学校教育中染上。”鲁氏回转之后说,“我已从相信上帝进到绝对相信道成肉身的基督,接受了基督信仰。”他有了真正的觉醒。

  鲁益士成了二十世纪中叶说英语的世界中捍卫基督信仰最力也最受欢迎的人。1954年,获选为剑桥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期英国文学讲座教授,所写文学批评论文已成传世之作。他是一位甚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而他写的神学和具神学深度的文学作品早已脍炙人口。因而有“向怀疑者传福音的使徒”之称,获到全球教会的称赞。

  《返璞归真》是他的着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他在原作的序言中介绍此书时说:“本书原为我的电台广播讲话,印刷成书时作了一点增补,但保持说话的语气,用了不少俗语和缩语(例如don’t,we’ye。)这些当然不见于译文中,但译时努力保持原作者说话的口气译者)。”

  “我的信仰立场很单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信徒。我信主后,认为我最能帮助我的不信基督的朋友的事,就是向他们阐释这信仰,并为之辩解…我无意参与神学上的争辩,那是神学家的事。我所致力的是为‘核心’的基督信仰辩明。那是信仰中最纯净的中心部份…是在我还未到这世界以前早就存在的那个真正基督信仰。”

  “那信仰,不管我喜不喜欢,早已在那里。只有一位上帝,耶稣基督是它的独生儿子,它的大爱呼吁我们回归,回转成为真正的照它形像造的人,成为他的子女。…从此书出版后收到的难数书信与评论中,可以看见我至少已成功地将基督徒都能同意的基督信仰的中心写了出来。我盼望我们能合一团结…”本书所用‘基督徒’叁字,指的是接受基督信仰中共同教义的人…这个名字首先见于安提阿教会(徒 11:19),用以称呼使徒们和接受使徒教训的人。要是有人接受了基督信仰,生活却够不到标准,我们可以说他是个不好的基督徒,但不能说他不是基督徒。…“我只能说,这里讲的‘纯净’基督信仰好像一座屋子的大厅,大厅有若干通往房间的门。若因此书能带领一些人进入这大厅,我已心满意足了。但要见到温暖的火炉,有坐椅,有饭菜,必须进到房间才可以享受。大厅只是等候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找自己喜欢的房间。大厅不是住的地方,有的人也许得在大厅久留点,有的人一下就可以决定敲那个房间的门。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但我知道上帝不愿人留在大厅里,除非地认为等候对他有益。”

  “你一旦进到房间,就会发现大厅里的等候对你也有好处,若不等便得不到这益处。可是,你只能在那里等候,不可以在那里搭营。你应该不断祷告,得到光照。就是在大厅里,也得遵守整座屋子共守的规则。而且应该不断查问那扇门才是真门,不可以仅因为外面的油漆和装饰讨你欢喜便选定房间。换言之,你不应问:‘我喜欢这种崇拜形式么?’而应该问:‘这些教义是真理吗?这里有没有真正的圣洁?我不愿敲门是不是由于内在的骄傲,或者个人的味口,或者个人不喜欢那个守门人?’”

  鲁氏在序言的末后说:“你进到自己的房间以后,对那些选了别的房间的人应心存宽厚,对那些仍留在大厅里的人也该如此。他们若选错了,做错了,应为他们祷告。他们若是你的仇敌,更应遵照主基督的教训为他们祈求。这是进了这座屋子后,大家应守的规则。”

  鲁氏写此书时,二次大战正酣,英伦叁岛在纳粹德国轰炸下,人们生命朝不保夕。一方面基督信仰成了一股力足帮助全民为自由而战决不屈服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在知识界,打着科学招牌的进化论正方兴未艾,为纳粹利用宣布上帝已死的新哲学开始蔓延。鲁氏深受其害,在书中对二者都有极其深刻且富幽默的评论。

  书中有专章讨论叁位一体的上帝。还有一章专论“时间”

  答覆“基督既是神成为人,来到世间,那他怎能又照顾宇宙的运行”这个问题,甚富启迪。

  本书颇难 译。我在非常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每个主日下午抽出半天宁静的时刻来做这件十分不够资格做的事。经过半年,终于完成全书的 译工作。

  这篇序中的鲁氏生平,大半取材于B.希卜黎的《幽谷之旅》和鲁氏自己写的自传《意外的喜乐》。

  原序甚长,精华已摘译于此,可以省出读者一些时间去看书的正文。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急迫需要一位像鲁益士这样的思想家来为大家解惑,答覆我们在这个大时代中所面对的信仰问题。

  原书名为“Mere Christianity”,有“这是不折不扣的纯净基督信仰”之意。给中文版取名《返朴归真》,指出基督信仰去掉后世所加的装饰,回到圣经的教训,可说美好无比。因为这是唯一有一位复活的基督的宗教信仰,通过他,人可以恢复真正的人的地位,具有上帝的庄严形像和她永活的生命。

11. 芒果安娣 - 12月 28, 2007

柳辉:
安娣的天堂是民主精华,非你所想的意思,哈哈哈!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