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谈考验 12月 16, 2007

Posted by 千字文 in 我思·我见.
trackback

启功书千��文
启功书千字文

  中国一些传统的启蒙读物,虽然对象是幼童,但里头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却非常深刻,让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须在艰难的时刻作出抉择,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或答案。

  由于本身学习书法,不免会接触历代书家书写以供后人临习的书法范本《千字文》,它作为一部供幼童认字习字的读物,固然提供了包罗万象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我觉得有意义并常引以为诫的一句话,就是: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意思是说仁慈恻隐之心,有节有义,清廉与退让的高尚情操,须时时保持,甚至在面对造次颠沛的人生苦难时,也不能有一刻的分离和亏欠。因为人在面对造次颠沛,人生的苦难时,人人自危,是最软弱的时刻,最容易不顾一切、抛开一切,什么恻隐之心、节义廉退,都可以弃之如敝屣。如果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还能保持这种情操,就能体现人类道德情操高尚的一面。

  这样的一个道理,浅显易懂,纸上谈兵,非常容易。但一落实到实际行动的层面上,就不是这么简单,所谓“知易行难”是也。也就是因为有知与行的落差,才变成了对人的一种考验。

  实际上,即使还未面临苦难,日常生活中见风使舵,见利忘义,见异思迁,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比比皆是,见怪不怪,所以如果人生有不同的道德境界,一般人还是处于低层次的境界,在一些简单的考验门前,也仍然跨不过那个门槛。

  而能在平常的时候经得起简单的考验,在苦难的时候还不会倒下去,这些人就能表现出人类的崇高,这种“时穷节乃见”的人,古今中外,仍然不乏其人。

  本地已故大慈善家余炳亮博士在回忆日据时代,他与朋友和一群人被日军逮捕监禁,一天,日军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并对他们说,只要有人愿意自我牺牲,日军就愿意释放所有其他的人。余炳亮当时不是没有怀疑,但他认为如果日军的话为真,他的牺牲可以使其他人捡回一条命,重获自由,这符合他的宗教信仰,所以愿意搏一搏,就站了出来。结果日军认为他有武士道精神,表示佩服,竟然让他通过检证,把他释放了。

  最近重读梁漱溟的传记和思想,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乡村建设、国共内战、反右倾、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被卷入,可谓经历了“千灾百难”,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他身边的亲戚朋友学生同事,或在这里,或在那里,都跨不过历史考验的门槛,一一倒了下去。可是他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己见,择善固执,即使在强大的压力下也不屈服。虽然他可能从来没讲过“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这句话,可是却很能够体现这句话的精神。

  和他同时代存在并与他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另一个大人物是毛泽东,本来也是梁的知交朋友,固然梁在事功方面可能比不上毛,但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生命的建立或摧残的角度来看,哪一个更能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似乎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维系千年不堕,靠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读书人可贵的地方。但是道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现在一些华人地区流行一股读经热,许多小孩子重新拾起了一些人们认为应该丢进垃圾桶的传统经典读物,温故知新,当然他们只停留在背诵的阶段,许多深刻的道理,就像电脑存档一般,暂时寄放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希望能随时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等待着人生的考验。

  至于普通人如你我,处于现今天下太平的新加坡,无须像余炳亮或梁漱溟那样历经千灾百难,需要做很多艰难的人生抉择,然而“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这些话,如果能铭记在心,至少还能帮助我们维持一些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在面临一些小小的生活考验时,体现一点小小的崇高,不会总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而向下沉沦。

评论»

1. 柳辉 - 12月 22, 2007

我想到了正在绝食的柏杨老先生。

也想到了在电影《南京》中,自愿让日军带走的那12个女子。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