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中文系的毕业生不买书 12月 21, 2007

Posted by 千字文 in 我思·我见.
trackback

  英培安先生在《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这部小说里有一句话:“中文系的毕业生不买书”。在接受访问时他也曾经说过:“有三种人其实不爱看书,一是教师,二是作家,三是记者”。英培安先生作为书店的老板,他观察入微,应该是经验之谈。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又是教师,刚好符合英培安先生不买书不看书的这两类人的标准。当然英培安先生的说法只是针对一般的情况,其中必然有例外,我也不愿意对号入座。

  最近和朋友聚会,座上客都是中文系毕业生兼教师,在谈论到如何在学校推广阅读计划,以及推行过程中的难题时,其中一个关键是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喜欢阅读,结果发现朋友中已经很久不看书买书的占了多数,有些连平日的报章都不看了,何况是书籍。有这样的结果并不会让人出乎意料,英培安先生的观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客观正确的。

  一个人买不买书或看不看书,在新加坡这个现代社会,跟你是什么系的毕业生或从事什么行业其实没有多大关系。那些会买书或看书的人之所以会买书看书,其实是基于一种需要,不管是基于实际的需要,抑或是基于所谓对精神粮食的饥渴,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当你有这种需要的时候,你自然会买书看书,就如喝水吃饭一样自然。但当你觉得没有这种需要,就像任何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一般,就会从身边悄悄流过。以我常跑书店的经验,很多在书店买书看书的人也不一定是中文系毕业生或教师、记者、作家。

  其实,在买书看书之前,要买什么书,要读怎样的书,自己必须要清楚。很多朋友不买书看书,主要就是因为不肯定自己需要买和看的是哪一类书。

  专家学者们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有一个或多个学术专业,有明确的买书与看书的方向。可是一般人每日为生活奔波,下班回家需要的是精神的放松,尤其是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在学校已经费尽口水和那些学生“搏斗”,讲人生大道理,下班回家或周末要他们再拿起书听别人讲大道理,不神经衰弱才怪。

  即使你很肯定要买要看的是哪一类书,现在出版的大陆版书籍不是良莠不齐,就是跟风或课题内容重复的多,再加上经济腾飞,学术腐败,人文素养好的作者,能写出好书的并不常见。至于台湾,自从“去中国化”的运动开始,本来一个很有活力的文化中心,也渐渐凋零,老一辈的文化人如风中残烛,秀才遇着兵,大声疾呼,绝食抗议也没人理,看一看主管文化教育机构的什么部长主秘所用的语言,就知道斯文已经扫地到什么程度了。再加上目前电脑网络发达,任何资讯顷刻之间就可以排山倒海而来。这样的一个情况,更冷却了买书看书的热忱。

  英培安先生在讲那些话时,其实言外之意就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应该买书,教师、作家、记者应该要看书。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兼教师,我认为这一个提点是正确的。毕竟买书看书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个人人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和需要。

评论»

1. 柳辉 - 12月 22, 2007

先祝学长和学长夫人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读到这篇文章,我也很有感触。我自己太爱看书,也曾经和英培安先生聊过天。我的难题是赚的钱不够我买我想要的书,所以新年新计划之一,是学会“慎选”书籍,绝不买不值得自己读、推荐给别人读,并摆放在书架上的书。

至于老师不爱看书,我们这里也有一些老师不觉得有必要看书。或者只爱看娱乐消息。我不能假装我没有看娱乐八卦,我只希望那些以外的书能洗净我看了娱乐八卦以后的尘垢。不过,从明年以前的今天开始,我就要实行新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杜绝娱乐八卦。

我真的发现,如果常接触某类型讯息,真的可以改变气质和思想品质。

英培安先生那里,我拿到花红也要去逛逛啦!他那儿有本隋唐史,我早就想买了。

2. 海峡客 - 12月 26, 2007

我觉得买书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书评的问题。毕竟现在的书太多了,而且良莠不齐。在英文书籍方面,报章经常会有很好的书评,可以引导人们去选择,本地中文报章较少有书评,即使有也草草了事。

人生苦短,要是诚心诚意读一本书,而这本书是烂书的话,就会觉得上当,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在新加坡,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几乎什么人都能出书,而质量让人惨不忍睹,这样就砸掉了本地中文书的牌子。我的朋友问我本地有什么好的中文书推荐,我的回答都是,本地出版社的中文书千万别看,如果你珍惜自己的生命的话。

出版社只要有人付钱就帮出书,更是堕落的行为。

我认为,新加坡应该立法,严禁资助出版的做法,不然只要有关系弄到资助就能出书,就可能败坏学术风气。

中文书,台湾的文学素质太差,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现在余光中这种中学水平的诗人还在上蹿下跳,就知道台湾不但先天不足,而且后继无人。

至于大陆,阅读风气非常浓厚,好东西越来越多,当然要剔除不好的书,也需要一些技术和经验。香港近年来出版业有了一些改观,值得关注。

——————————————————————————
另,柏杨并未绝食,这是媒体的夸大报道,千万别上当。

3. 千字文 - 12月 26, 2007

在以英文为主的大环境里,新加坡华文文化人出书,多是表达一种文化立场和态度。市场因素,读者的喜好,早被剔除在外。当然,这样的做法免不了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书的好坏,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有些书如逐浪的泡沫,有些书如陈酒。的确好书需要有好的人介绍。

谢谢指教。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乐!

4. 千字文 - 12月 26, 2007

柳辉学妹,
为了claim 完LDS户头里的最后几十块钱,我今天特地跑到草根去买书。可是明年可能以买别的东西来claim了,因为家里的书有点多。我可能要清掉一点旧书或重复的书(因为太太以前买的书有些和我的一样),到时可能将书目整理出来,任何人觉得适合,可免费赠送。

祝你:
新年快乐!

5. 海峡客 - 12月 26, 2007

——新加坡华文文化人出书,多是表达一种文化立场和态度。

这看起来像是一种__挂帅?

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资讯如此发达言论如此自由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以出那些堆在家里的书来表达立场?既然要表达立场,又为何四处拉资助?

假如某书出版拉来的资助不但能支付出版费用,甚至还有盈余,那么这个作者即便一本书也卖不出去,也赚了钱。

对于这种假出版的打假,迄今未见展开,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6. 千字文 - 12月 26, 2007

出版业的情况为何,我不得而知。

是否有人为了出书而拉资助,我也不得而知,反正有人愿打,有人愿挨,供需平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我知道也有人自己出钱出书,动机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与时俱进。

商业行为都有些“虚”的成分,对于你所说的假出版,也许有,只要没触犯商业法令,就构不成打的理由。

7. 海峡客 - 12月 27, 2007

哈哈,老师,你真的太认真了喔

8. 过路人 - 12月 27, 2007

我十分同意海峡兄所言:“本地出版社的中文书千万别看”。

一般上我是比较偏爱中国的出版社,尤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一些大学的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

我选书的方法是先上这些出版社的网,他们时常会介绍一些新书。有时我是先找到一两本有水准又比较近期出版的书,然后从该书的参考书目引导我去看另一本书……

我相信老师和海峡兄一定看了许多书,或许可以在你们的博客上写一些书评让大家参考。

9. 千字文 - 12月 27, 2007

Hi 过路人,

“有时我是先找到一两本有水准又比较近期出版的书,然后从该书的参考书目引导我去看另一本书……”

同意。所以参考书目是很重要的。

欢迎常路过!

10.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 - 12月 28, 2007

你說的應該是藝文類的吧?看看外文翻譯中文的書也不錯。最近在看一些翻譯理論書,真的要好好的篩選一下的。

11. 过路人 - 12月 28, 2007

很高兴老师赞同我的选书方法,但是大前提还是先要有“一两本有水准的书”,如果少了这一两本书,就引导不出另一本(可能一堆)好的书,毕竟个人的时间有限,所以有好的书评也是很重要的。

12. han - 1月 1, 2008

我是中文系毕业生又是记者,基本上同意英先生的观察。在我的同事当中,买书看书的,大概占不超过20%,而实际上我们又非常需要看书报杂志吸取养分。
想想很多人不看书的原因,不是因为花不钱或者不舍得花钱,更大的原因是不知道该买什么书?该看些什么?
不管是为消闲还是为专业,我觉得书本就好像地图一样,看着看着,就会明白一些道理。迷失而不自觉的人,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知“道”?

我有时也会迷失,所以有点体会。

新年快乐!

13. 千字文 - 1月 1, 2008

“……不管是为消闲还是为专业,我觉得书本就好像地图一样,看着看着,就会明白一些道理。迷失而不自觉的人,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知‘道’?”

你讲得比我清楚,就是这个意思! :)

14. 柳辉 - 1月 9, 2008

“我觉得书本就好像地图一样,看着看着,就会明白一些道理。迷失而不自觉的人,怎么会觉得自己需要知‘道’?”

我好喜欢这句话。此外,我也觉得某些书会让人觉得仿佛在和作者隔着时空进行心灵对话。比如鲁益师的书,就常让我觉得像是在和一个好朋友谈天。

千字文学长:等您列出赠书名单哦!(已流出贪婪的唾液,双眼发出强烈饥饿的光芒……)

15. 羽翔妈 - 1月 9, 2008

柳姑娘,等我们稍微整理之后,将书单电邮给你。

16. 柳辉 - 1月 10, 2008

羽翔妈:

电邮已收到,并已回复!

17. 柳辉 - 1月 17, 2008

《秦可卿,不可轻》

感谢学长送的书,首先读了吴晓南的《“钗黛合一”新论》。好久没读到这类书籍,感觉“干涸”的心灵中某一部分开始汲取了一点点养分。

读到秦可卿的名字分析时,突然有了想法。以往看到学者说那表示“情可轻”或“情可亲”,我都只是点头如捣蒜,觉得各有道理。这回却想:为何不能是“情可倾“?

既然她表字是“兼美”,那么自然是感“情可”尽管向她“倾”之人;更何况论读音,“倾”、“卿”完全同音。

她房里各种各样和中国历史上多名美女挂钩的物品,自然可以是代表她身兼“黛玉(西子、西施)”和“宝钗(杨贵妃)”之美,亦可是曹雪芹暗地里偷偷批判他讨厌的“泥做的骨肉”--男子。历史上的所谓“红颜祸水”之所以能成为“祸水”,主因都是因她们身边的男子好色、不懂得分轻重,随意娇宠自己心爱的美女,任意纵容她们的家人,不以国家大事为念,甚至完全不理朝政。

至于“武则天”、“红娘”之辈,则巾帼远胜须眉,男子无用,她们毅然采取行动,勇敢地做自己想做、认为应当做的事。

如此说来,秦可卿是不是除了身“兼”钗黛之“美”,还成为了曹雪芹对女子最深爱怜和最高敬意的象征?

18. 海峡客 - 6月 8, 2008

中国语文考题,看看大家能考几分?

http://www.nanyangpost.com/forum/showthread.php?t=2969


留下评论